close

今晚終於看到耳聞已久的艾文艾利美國舞蹈劇場(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ater),以及他們演出的《Revelations(啟示錄 ,1960)》。

這個作品分為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Pilgrim of Sorrow〉,舞者動作和服裝讓我感覺好「葛蘭姆」。

第二部份〈Take Me to the Water〉,第一和第二小段有儀式的氛圍,身體與臀部的扭動動作漸漸增多,第三小段獨舞主要為地板動作,男舞者展現超強的腹部控制力與平衡感。

第三部份〈Move, Members, Move〉,第一小段的男子三人舞突然變得很芭蕾,然後又以非常黑人[註1]味道的服裝並結合戲劇的舞蹈橋段作結。

回家上網查了資料,生於1931年的Alvin Ailey在1949開始學習Horton Technique[註2],並在1954年前往紐約參與百老匯演出並跟隨多位名師學習芭蕾和現代舞,他的老師包括Martha Graham與Doris Hemphrey等等。

Alvin Ailey在1960年創作這個作品時29歲,回家後我一直在想《Revelations》想要表達的是什麼;revelation 有天啟、啟示、揭發的意思(特別是揭發啟蒙、令人震驚的事物),他想藉由這個舞碼去呈現他在舞蹈與自己文化間的進程與連結嗎?

Alvin Ailey舞團男女舞者幾乎(清一色?我站很遠看不清楚)都是黑人,都有著可怕的柔軟度(腰和腿都是),很會跳躍、很會旋轉、也很會扭,動作技巧很賞心悅目,多色彩卻又柔和乾淨的舞台燈光我喜歡,但或許很多主題跟黑人文化有關,而我對於那些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夠深,因此第一次看Ailey舞團的我並沒有被作品本身或舞台上的什麼打動;也可能因為打工中的我站太遠?

之前跟老闆meeting聊到「認同(identity)」,老闆提出一個很有趣(其實很複雜)的點讓我去觀察思考:Alvin Ailey的舞蹈主題是偏向讓黑人認同黑人還是要向白人(其他人種)介紹黑人文化並進而認同?

認同的問題,好深奧啊... 去年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小型劇場看一個剛成立幾年的團,除了藝術總監(編舞者)和舞者是黑人外,用的音樂也幾乎是黑人創作的,連現場觀眾幾乎全黑,只有我、我同學和個位數的幾個觀眾不是黑人。那次之後,再加上和老闆的一些討論,我開始會去注意一個團或編舞者的合作對象與選用音樂等,是不是有種族或血緣上的關連。不同種族的人,身體的律動感和動作質感真的不同,每個編舞者也都各有所好吧! 

第一次看Alvin Ailey的作品,我還沒有答案,目前感覺是兩者都有。

今天看到的作品大致有三大類:
*芭蕾與現代舞的融合
*前者再加上較多的身體臀部扭動
*完全黑人主題

今天觀察到,黑人觀眾的比例較其他演出高。有一位黑人女觀眾在我帶她去座位時,整個人興奮到不行,知道我的主修後,她不但強力推薦這個團,還保證我一定會愛上他們。這讓我突然想到一位黑人同學曾經講到Ailey舞團,她說她是位 Ailey person[註3],還說她每次看Ailey舞團表演都會感動到流淚。

今年是Aivin Ailey舞團的五十週年紀念,他們在美國各州有非常密集的多場次演出。

以這次到我打工的劇場為例,兩天五場。星期五白天兩場,各一小時,不公開售票,觀眾為鄰近的小學生(由校車統一載來);星期五晚上一場(下午舞團一位老師幫舞蹈系上了一堂Horton),演出前還有小演講;星期六下午一場,晚上一場。

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努力地在推廣舞蹈教育,他們在紐約市有自己的大樓,除了是舞團的家也有舞蹈學校和對一般大眾開放的舞蹈課程,並且有和大學聯合開辦舞蹈BFA的學位。

從這檔演出中得知這個舞團相當照顧舞者,為了給舞者們充分的休息,星期六因演出兩場,下午場的《Revelations》只有跳選粹(難怪票價比較便宜),而且演出中劇場的溫度設定較平常高(還引發一些觀眾抱怨,剛好今天戶外氣溫又挺高的),據說是為了讓舞者身體保暖(劇場的冷氣對舞者來說真的很傷,不是身體忽熱忽冷,就是怎麼跳都不熱)。



[註1] 我來這裡的觀察,美國人私底下閒聊會用black people稱呼黑人,黑人、白人同學間偶爾還會拿black這個字開點小玩笑(當然要有點熟),不過像我跟老闆meeting,老闆都用 African American(非裔美國人)的用法。我看Alvin Ailey的節目冊,有少數幾位舞者並不是美國籍(加拿大、法國等),本文只是個人看舞後的小雜感,因此統一用中文常用的「黑人」用法。

[註2] Horton Technique: 請參考Alvin Ailey官網的介紹 http://www.alvinailey.org/page.php?p=tech_d&sec=aileyextension&v=14#,不然就google一下吧。這兩年參加東北區的美國大學舞蹈節,都有開Horton技巧的課,我同學也有幾個學Horton長大的,系上這兩年邀請來的一位showcase編舞老師也是以Horton技巧為主,感覺這技巧至少在紐約和鄰近地區還蠻受歡迎的。

[註3] 來美國學到一個簡單有趣的英文口語用法。我同學自述:"I am an Ailey person." 表示她很喜愛Ailey的舞蹈風格,是個Ailey迷。同理,如果要說我很喜歡吃甜點,可以說:"I am a desert person." 如果喜歡甜點,就說:"I am not a desert person." 這招學起來,生活中和美國人聊天還蠻好用的。


2010/1/27 新增

在2009年 Fall For Dance Festival(紐約市一年一度的舞蹈大匯演)最後一天的節目(8PM, Saturday, 10/3),第二次看到Alvin Ailey的《Revelations》。這次坐在一樓大廳區倒數幾排,距離舞台還是有點遠(比第一次看近一點),但這一次我的耐心有點少,覺得整支舞碼偏長,舞者的整體表現也不如上一次。

舞畢,現場觀眾很high,很多人起立鼓掌很久,可能因為是當天最後一支舞碼,也是整個舞蹈節的最後一支舞,更可能是因為這支舞本身的地位,然而我依然沒有特別感動。

也許因為與前一支舞碼的長短對比太強烈!前一支舞是只有四分鐘、短而巧的《垂死天鵝(The Dying Swan)》,由美國芭蕾舞團(ABT, American Ballet Theatre)首席舞者、前馬林斯基劇院芭蕾(Mariinsky Theatre Ballet,蘇聯時代的基洛夫芭蕾舞團)首席舞者 Daina vishneva 搭配兩名音樂家現場演奏大提琴和鋼琴演出。

當天還有來自西藏的桑吉加(Sang Jijia)獨舞演出《Snow》,雖然編舞稍嫌重複,一名舞者在偌大的舞台稍嫌單薄,但整個舞台不曾停歇的下雪效果,加上舞者投入的精神與肢體表現,在舞台上營造了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空間,也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對比與融合;曾經錯過他在台灣演出同一支舞*,在紐約看到了,又一次覺得紐約和台北的距離,很近。

節目冊裡的《Snow》舞意與我對下雪的感受很接近,我很喜歡:

                               When snow begins to fall,
                                     The world is silent
                       And the mind begins to speak aloud...

"Snow" is an intimate journey the artist takes the audience through.


*2007年5月新舞風【男人跳舞】之「東亞型男」節目之一,於台北新舞臺演出,舞名為《生.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