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UJI SOHO in New York

接下去要講的不是商品,不是時尚,而是文化。

今天是春分(Vernal Equinox),春天的第一天(First Day of Spring),雖然從小知道節氣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卻是第一次聽到春天的第一天這個說法,來自泰國的室友跟來自台灣的我,都覺得這稱呼很有趣,明明天氣還是接近零度的冷,卻像是規定似的說:春天到了喔,從今天開始就是春天,不能有異議喔。

陪室友去曼哈頓的中國城(China Town)看泰國牙醫,等待的空檔,一個人去中國城繞了繞,刻意避開人潮擁擠的主要幹道 Canal Street,走小巷子去尋找兩年多前的夏天,到中國城一個很棒的舞蹈教室(Dance New Amsterdam)上課時意外發現的好喝珍珠奶茶小鋪(Lucky)——中國城賣珍奶的店不少,好喝的不多,有名的也不見得好喝,因此才說意外發現。

走著走著就到了Broadway(南北貫穿曼哈頓的一條路),也到了蘇活區(Soho),看見數月前在裝修準備開張的無印良品營業了,就晃進去逛逛。原先只是想打發時間,看看有沒有特別的小東西,沒想到逛了一圈出來,沒被比台灣無印良品高的價位嚇到,倒是多了許多分的感慨。

店內的外國顧客很多,結帳處沒啥人潮,但幾乎每個人都很專心或好奇的觀看商品,我突然像被重重打了一拳似的覺得,店的營業額雖然重要,至少得支撐店的營運,能大賺更好,但即使掏錢結帳的外國人不多,無印良品卻已默默將日本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對店內商品陳設管理的要求,完完全全搬到了紐約,讓外國人認識:哦!原來這就是 Japanese Style。

這是文化力的表現,高於商品本身要說的話,悄悄地讓日本文化隨著日本的品牌,在異國大聲而自在地說著自己的語言。

昨天跟朋友去曼哈頓 49 街、第六與第七大道間的一間日本料理店吃飯,店內服務生幾乎清一色是日本人,裝潢是居酒屋放大版及稍微精緻的風格,牆上液晶電視播放著美國的體育頻道(表現一點融入美國愛好運動的特色?)在裡面吃飯,即使服務不像日本當地那麼親切有禮(可能是服務生得講英文?),但是用餐的我絕對不會懷疑,我在一家日本人經營的參觀吃飯,那是 Japanese Style。

一個國家的文化,當然不可能只藉由少數幾家店鋪表現完整,但是日本人在紐約開設的無印良品、紀伊國屋書店、Beard Papa's 泡芙,還有數不盡的餐館、超市等商家,除了賺錢,滿足日本子民在此地的思鄉之情(日本民族性可另闢一個主題闡述,此文不談),也很忠實地反應並外銷了日本風格,日本文化。多數韓國人的也是。整齊、清潔、規劃清楚,是這裡的中國商店、餐館、超市所比不上的;為什麼中國人(Chinese,此處泛指來自大陸及台灣的人)聚集的地方,總是顯得髒亂、擁擠?

China 跟 Taiwan,在紐約還算是多數外國人能分辨的兩個字、兩個地方,但是 Chinese 這個字不管當名詞、當形容詞,都顯得弔詭與曖昧,因為台灣人也說 Chinese(中文),台灣食品、商品幾乎都在中國超市中販賣,珍奶這發源於台灣的飲料也在多數中國、香港超市及麵包店、餐館販賣(在這邊還沒聽過哪裡有台灣超市),這裡的台灣餐館經營者似乎多為大陸人,即使是台灣人店內風格及服務都不是當今台灣的調調,應該較趨近相當早期的台灣(剛從大陸遷台不久的台灣?比我小時候的台灣還早),而且部份來自台灣的人自我介紹時也會說自己是 Chinese,當我在寫作業時每每寫到 Chinese 這個字總想跟美國的教授解釋很多...... 所以,外國人對台灣生活風格的認識,絕對會來自這些地方瑣事,眼見為憑啊,所以,來自台灣的我(們)該如何向外國人解釋現在的台灣以及何謂台灣文化與風格?

我在意的是,在紐約看到的台灣風格,不是現在台灣的台灣風格。

我在意的是,在紐約看到的台灣風格,為什麼無法呈現當今台灣的風貌。

台灣的形象是什麼?當一個日本人興奮地跟我說她跟家人來過台灣,她印象中的台灣只有夜市跟故宮,我不知該笑還是哭......

我不是要挑起政治主權的議題,也請不要泛政治化地跟我在此辯論,我想的只是文化、一個國家(請勿跟我辯論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的識別性(identity)及民族性。

"Are you Chinese?" 在牙醫診所中被一個說廣東話的女櫃台人員這麼問到。"I am from Taiwan." 我說。接下去就是幾秒鐘的空白,這是一種挺難用文字形容的停頓,然後雖然我們說著 Chinese,但氣氛相當客套,談話迅速草草結束。

Chinese,對我來說,是很有文化意涵的一個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絕對不只是陳腔濫調的自吹自擂。因為政治上的分離,中國與台灣,成了一條大河的兩條支流,流向不同的方向。那些喊著要去中國化的政客,搞清楚台灣這條支流是從哪裡來的、又該往何處去嗎?不承認台灣來自中華文化可以,要截斷源頭成為獨立的河也可,但台灣文化是什麼?開始向下紮根向上成長了嗎?

紐約的物價,讓來自台灣中產階級家庭的兒女們在此地深深感到台灣經濟力的薄弱。說經濟力或許世俗,但要清高的話,端出文化啊,身為台灣兒女的我(們),該怎麼介紹自己成長的地方?

這問題我至少思考十年了,從 1997 參加青訪團到北歐、東歐巡演開始,跳著傳統的中國舞及中國各省分的民間舞蹈,外國人都好奇詢問來自台灣的我們怎麼跳大陸的舞,當時我不知如何回答,但深感衝擊,後來在龍應台女士寫的文章得到我可以接受的解釋:台灣與大陸在政治上切割了,而文化是無法切割的。當外國人對台灣文化都好奇了,當外國人都知道珍惜並保存台灣布農族八部合音的不可思議了(97 青訪當年在愛沙尼亞聽到一個合唱團為來自台灣的我們唱出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怎麼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十年來還是很掙扎,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介紹台灣文化呢?

PS. 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環,但我非常反對政府缺少對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完善配套措施,只在需要推廣台灣觀光時,消費原住民文化。

我以祖先來自中華文化為傲,也以生長在台灣為傲,我只是很著急,怎麼花了十年還在原地踏步(即使或多或少台灣有進步、自己有成長),人的一生有幾個十年?一個國家的形象又要花幾個十年來建立呢?

如何生活,是台灣人需要學習培養的態度。逛了一圈紐約蘇活區的無印良品,讓在這裡生活半年的我的許多雜想同時迸發。現在台灣時間是 3 月 21 日中午了,明天就是總統大選,我討厭政治的口水戰,痛恨為選戰開出的空頭支票,更不在意那一黨當選,也不在乎誰當總統,我只衷心期盼下一任總統是個有大視野格局的領導人,帶領台灣人民走向好的方向,重視培養人民生活總體累積呈現出來的文化。賺錢餬口很重要,但人生不只能以賺錢為唯一目的。台灣不只有101、夜市、故宮、阿里山、日月潭、雲門舞集...... 該如何將各具特色的點發展得很好、將點串成線、再讓線織成具體的面,是台灣人,特別是大大小小組織的領導者,亟需思考執行的;當然,身為小市民的你我,也不該置身事外,也許沒有興趣或權力做大事,但把事情做好,小的力量,不容忽視。

後記:講到文化,我話就多。雖然這篇文章越寫文字似乎越激昂教條,但來異鄉生活最大的感觸卻是:自省與內求,反倒不是慷慨激進地向外靠攏。不過,當人漸漸看往自己的根,思考自己是誰後,再往外看,角度會不同,即使說得急了,卻只是一再一再更清楚地知道,平靜地往內找答案,再自在向外表現自己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newyork 的頭像
    bluenewyork

    Blue New York

    blue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