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報導「意義是三小? 豆導應給個說法」,心裡有些感覺說不明白,直到晚上在痞子蔡的最新作品《鯨魚女孩.池塘男孩》讀到,「烤肉不好好烤,是在那邊跳三小!」以及一連串用來當發語詞的「幹」,我心裡那些曖昧不明的感覺,才突然好像被拼出了比較清楚的輪廓。
「三小」是台語,意思是「什麼」。是不是髒話?老實說,我不覺得是,雖然它不被歸類在「文雅」那類。
【插播】這個討論可以看看,也歡迎台語好的人來分享。
我也聽過「三小」在男生熟人間被當作招呼語,這時的意思比較接近有什麼事、幹嘛,在電影《艋舺》上映前就已經是了。
每種語言都有比較文雅和粗俗的用法,在主流文化中還有很多次文化跟小圈圈,這不是優與劣的關係,而是共存。
與其要禁止孩子去說,不如讓他們了解,大社會裡有很多小社會,什麼樣的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還帶有什麼樣的含意,在什麼樣的場合適合,或者不適合說。
「幹」被當作發語詞,在男生麻吉間似乎蠻普遍,這也是《艋舺》之前就存在的現象。
我一直記得有一個笑話很好笑,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一個男生學騎馬,那匹馬的脾氣很古怪,要牠跑的指令是「幹」,停下來的指令我忘了。有一天,這個男生騎著馬狂奔,突然發現前方有一個好大的懸崖,他好不容易在千鈞一髮之際,大喊出要馬停下的指令,緊急在懸崖前勒了馬。馬一停,他鬆了好大一口氣,然後說:「幹!好險。」
接下來,你應該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吧。
社會上有很多小社會,每個小社會有習慣使用的語言。
電影、小說、戲劇、舞蹈、音樂等的各種創作都好,如果要去描寫一個特定的小社會,必定要深入那個小社會的文化,才能用適切的語言去表達。
一部電影能賣座,絕不只是因為黑話說得夠多,情節演得夠煽動。
很多爸媽認為自己的小孩絕對不會說髒話,其實只是小孩不在爸媽面前說而已。
要虛構的童話,還是要寫實的真相,隨人選擇。
如果這部電影真引發了「負面效應」,或許也只是丟出了一個「正面引子」,要社會結構裡比較有權威的父母、師長,多去了解孩子、學生的世界,適時地互相溝通,而不只是擔心,或者用權威去禁止。
真實的世界不是只有黑、白。
我不覺得導演紐承澤需要如同前述報導所建議的:「寫一封公開信,說明他拍
《艋舺》的『意義』。」
電影是導演的作品,作品推出後,詮釋的意義就留給觀眾了,討論也才正開始。
認為《艋舺》給孩子帶來偏差觀念的家長師長,請負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責任吧。
對了,還原一下兩封投書(請見下方連結)。我覺得這篇「意義是三小? 豆導應給個說法」的報導裡,有好多似是而非的觀點,記者把太多東西「混」著談了。
不懂意義是什麼 老師被笑... by 吳榮祥/高中教師(高縣鳳山)@ 聯合報
當心,《艋舺》負面效應! by 張玉台/台中市(國中校長)@ 中國時報
【藍色紐約愛說話】
1. 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是我看的第一個網路小說,至今還沒有其他網路小說能敵。提到他的新作寫到「三小」和「幹」,是因為覺得這語言把他要表達的場景描繪得很生動。
2. 讀完全文還以為我在鼓吹說髒話的人,請自行關掉視窗,離開,謝謝!這世界不是只由「贊成」和「反對」如此單調地組成,髒話也不是本文重點。
3. 不是因為我還沒生小孩,就把教養小孩這件事想像得很簡單,事實上我明白很難,也許等我生了以後,我會更清楚明白,但是,我仍然希望自己當媽以後能記得:尊重和溝通很重要。
4. 我寫過在表演之外,提到我對表演女歌手於歌曲之間說出「Fuck it」的看法,那個狀況跟場合就是我認為不妥的。但是,有沒有可能是我對於「美語世界」的認識還太淺,所以才如此認為?不過,如果紐承澤在公開受訪時也三小來、三小去,我一樣會覺得不妥,因為公開受訪場合、電影裡、私底下,是不同的「場合」。
留言列表